因此,他们决定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全部紧密关联并固定下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因欧洲各国之间汇率浮动而对跨国贸易造成的经济损失。

    这个全新的汇率机制,被称为“欧洲汇率机制”,简称为ERM。

    这一举措在当时听起来非常不错,并且确实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变得更为简便和顺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经济发展逐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汇率平衡机制本身所存在的漏洞开始被无限地放大。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遭受了最为惨重的打击,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德国的经济却成为了发展得最好的一个。

    因此,ERM规定,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必须与德国马克挂钩,并保持相对稳定;

    同时,上下波动幅度不得超过6%。

    如此一来,德国央行身兼两职,一方面要维护本国货币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兼顾ERM央行的角色,负责协调各国汇率。

    这样一来,其他成员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荡然无存,只能唯德国马首是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坚决抵制英国加入ERM。

    她深知,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自主的货币政策,后果将不堪设想。

    抛开那些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不谈,单从常理来分析;

    如果各个国家能够保持同步发展,共同繁荣或一同陷入经济危机,那么ERM体系或许还能勉强维持。

    但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战后德国的飞速崛起打破了欧共体内的均衡格局,导致各国的发展参差不齐。

    尤其在德国实现东西德统一后,其经济实力更是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使得ERM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ECU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发生变化,但要知道,ECU和现在的欧元是一样的概念。

    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东西德合并前还是合并后,1德国马克所能兑换到的欧元数量都是固定的。

    不过,随着马克兑美元汇率的上升,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

    因此,马克币值的波动以及德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仅对德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会给欧共体其他成员国带来巨大冲击。

    但在这个时候的欧洲,除了德国以外的其余十个成员国,其经济状况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