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动车试制涉及到的新东西太多了,自己一点一点抠,不是绝对抠不出来,但时间上不允许。

    老七带团队介入支持,省了厂里好多的工作量,大大加快了制造进度。

    车辆干脆放下了要去全国各地跑的业务,一门心思扎在厂里,随叫随到,鼎力支持。

    最值得一提的是,还要说是小铁子。

    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武文杰的构想恐怕就难以实现了。

    什么构想?时速120公里啊。

    武文杰当时只想着定目标了,却忽略了现实的可行性。

    参赛车型的转向架,是按100公里时速设计的,并且已经完成了制造任务的四分之三。

    目标有了调整,武文杰赶紧召集会议,研究讨论相关方案。

    大家展开一说,武文杰才发现自己盲目乐观了。

    时速120公里的转向架,已有成型的设计方案,但要重新开始制造,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工期过短也会使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对既有的转向架进行改造,工程量大不说,还有几个关键的技术点缺乏有把握的调整方案,同样难以保证安全。

    转向架相当于火车的腿,就安全运行来说,它的重要性,无论放到多高的位置,都不为过。

    遥想当年,老设计科长就因为对老七的浮躁作风有看法,便千方百计阻止他从事转向架这个行当,当时相关的几个人,包括武文杰在内,一个个都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来应对。

    这会儿,武文杰一时有些发懵了,他没想到,自己大包大揽的事,现在竟然完全没法实现了。

    他对岳父是打了保票的,丁子成向他露了题,就是希望女婿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更深一层,还是想给武文杰再加一点压,再添一把柴,再烧一把火,免得他心生骄气和惰性,不想在技术上继续努力拼争。

    他对厂长也是立下军令状的,岳父向自己“泄密”的事,他一五一十都跟厂长说过,厂长听了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严肃地问武文杰有什么想法。

    武文杰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肯定是120公里,没别的选择!”

    他还对下属拍过胸膛,说这次的观摩比赛,一定要力争拿下冠军,而想要获得冠军,必须达到120公里时速,这是毫无条件可讲的。

    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变成这样。

    为转向架的事,武文杰向老二和老七分别求了援,但二位老同学均表示爱莫能助。

    他知道他们确实无能为力,在求他们之前,其实他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只是亲耳听到老同学无奈的回应后,他内心的挫败感尤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