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拜访全村村民,筹集入股金三十元,总共有一百八十元启动资金。

    同时筹集一百二十尺布票,那些没钱买布的村民,都用即将过期的布票入股。

    国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小黄鸭制衣厂被县政府批准,商业局颁发商业证。

    但是,信用社拒绝贷款,理由是小王村没有值钱的东西抵押。

    村委腾出三间房子当厂房,王振华的缝纫机、鸭绒等物资搬到厂房。

    制衣厂,厂委员会成立。

    王大山出任厂委书记,王振华出任厂长,董秋兰出任副厂长。

    王振华统筹整个制衣厂的运营,绝对意义上的一把手。

    老皮匠和姥爷都说,如果羽绒服大获成功,村委会就会背刺他。

    王振华觉得很有意思,先把羽绒服搞起来,先达成自己的目标,再好好陪他们玩。

    这天上午,他主持第一届委员碰头会。

    众人讨论股权分配,决定先发行一千股,小王村必须占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股份。

    这是集体产业的硬性规定。

    王振华的五十元,缝纫机等工具,制造羽绒服的技术,总共拿到四百股,占比百分之四十。

    老皮匠等资金入股的股东,王文俊等用布票入股的股东,平分剩下的九十股。

    屋子里烟雾缭绕,王大山点支烟,“振华,你给大家讲讲,接下来怎么做?”

    王振华走到黑板旁边,拿起粉笔写字:搞定八达岭供销社。

    “同志们,供销社有权决定卖不卖羽绒服,这是重中之重,我去搞定供销社。”他说道。

    “振华,供销社主任谢春燕很难缠,你能搞定吗?”王大山问道。

    “她要是不难缠,我还不搞呢。”王振华轻笑一声。

    会场响起笑声,王振华继续在黑板上写字。

    “大山叔,你去板鸭厂签长期供货合同,一方鸭绒最多一块钱,价钱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