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炮兵在战争中的角色变得越发重要起来。引用当时法军军官手册的原话来讲:“炮兵是一支‘完整’部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炮兵参与的战斗是不切合实际的(ipractical)”。炮兵不但加强了一只军队的火力,而且其较之滑膛枪更远的射程丰富了军队的火力手段。不同于步兵和骑兵的是,炮兵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兵种。战场上炮兵火力发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炮位设置和瞄准的技术以及经验。
(一)炮兵装备和编制
当时的火炮有野战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径普遍要大过野战炮很多。野战炮又分为加农炮和榴弹炮。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炮系包括:4磅炮(后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奥四国的加农炮则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说明的是:法国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约10%,所以法军的12磅炮是当时战场上最重的野战加农炮。拿破仑十分钟情于12磅炮,爱称其为“漂亮姑娘”(法语bellesfilles;英语译为beautifuldaughter,按英语的意思应该是‘漂亮女儿’),这也是法军中12磅炮较多的原因。
据测算,当时不同火炮发射弹丸的炮口初速差别不大,但由于大口径火炮弹丸较重,动能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远些。法国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联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约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联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联盟方面的炮兵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要弱一些。为了对抗法国炮兵,英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引入了9磅炮。这种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于法国的8磅炮。
当时的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400~500米。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其他欧洲国家则按照弹丸重量分类,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榴弹炮,炮身都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彈藥箱的前车(liber),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骡马的数量也不同。法军的12磅炮,炮身、炮架连同前车重约2吨,依照地形要8~12匹马来拖。英军的9磅炮和法军的8磅炮要6~8匹马。较轻的6磅炮和榴弹炮也要4~6匹马。骑乘炮兵强调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马匹数量中的最大值。
骑兵部分提到,骑兵攻占敌方炮兵阵地后会破坏装填工具。第一个是炮刷(sponge),顶端包裹羊毛,蘸水后用来熄灭炮膛内残留的火星;第二个是干炮刷(op,猫扑!!),洗干前面步骤留下的水分;第三个涡状的钩子是用来清除炮膛内可能残余的纸片或纤维的(因为当时火炮的装药都是用纸或法兰绒包裹);第四个是装填杆(raer);第五个是点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个纸卷,内含慢燃物质(火药,硝石,硫磺和亚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编制
拿破仑时代,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battery)。不过这些炮兵连的使用权都集中到军,乃至最高指挥官手里。战斗中,上级指挥部门基本会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连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法军虽然以6个炮兵连编组为炮兵团,但是炮团的每个连也都要配属到师一级单位。这种集中管理使用炮兵连的手段为当时的各国军队所接受。当然,拿破仑、惠灵顿和查理大公都曾经尝试过将一些轻型火炮直接配给团,甚至团以下单位。但是,由于此种办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于集中炮兵火力,最后还是改回原状。
野战炮兵又分为徒步炮兵和骑乘炮兵。徒步炮兵没有什么过多可讲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军,高级炮兵军官或年龄较大的低级军官允许骑马。当然,也有炮手骑炮车拖曳马匹的记录。
普鲁士的威廉大帝创立了最早的骑乘炮兵,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飞骑炮兵”(flyingartillery)。当时的法国军官在看到这支炮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后很受震动,但是法国仍迟迟没有组建骑乘炮兵。直到法国大革以后的1792年,法军中才出现了两个骑乘炮兵连。可是在那之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法军的骑乘炮兵发展迅速。到1807年,法军已经有6个团(36个连)的骑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兰骑乘炮兵团。可以说,法军的骑乘炮兵,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当时欧洲最高的。英军中骑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参加滑铁卢战役的26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骑乘炮兵。根据手头的一个资料记载,1813年奥地利投入战场的42个炮兵连中只有13个是骑乘炮兵。滑铁卢时的普军17个炮兵连中有6个骑乘炮兵。俄军炮兵编制比较混乱,不好统计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军相仿。
各国炮兵连的火炮数量配置相差不大。法军的徒步炮兵为6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骑乘炮兵为4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英军,不分骑乘还是徒步,有的为5/1(5门加农炮1门榴弹炮,后同)有的为4/2。普军全部是6/2。奥军12磅炮连为8/2,骑乘炮连为6/2,轻型火炮连为4/2。俄军又是情况不明。因为12磅炮较重,所以骑乘炮兵很少装备12磅炮,而是大量装备6磅炮。
各国炮兵连的官兵总数从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门炮有炮手7名(法军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来协助移动、调整火炮角度,炮兵连遭到攻击时还可进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长通常由军士担任,一名点火手,一名装填手,一到两名负责搬运彈藥,一名负责蘸湿炮膛,最后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了(ventsan),姑且称之为点火口操作手,一会儿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这样翻译了。如果只有一人运彈藥,余下一人在较后的马匹和“前车”的地方待机,听候命令。每两门炮会有一名中尉负责,整个炮兵连由上尉连长负责。
(二)彈藥类型及火力战术
拿破仑时代的野战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弹包括:实心炮弹(solroundshot)、榴弹(onshell)、霰弹(canister)和榴霰弹(sphericalcase)。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彈藥,约占各国军队彈藥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彈藥,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榴弹外观也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内部装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reed)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于榴弹不是靠弹丸本身的动能,而是靠破片的动能毁伤敌方单位,所以可采取较为弯曲的弹道,由榴弹炮发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实心炮弹的不足。除了用来对付山坡后面的部队,榴弹对开阔地上的各种队形的敌方部队均有相当的杀伤效果。理想的弹着点是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彈藥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
(一)炮兵装备和编制
当时的火炮有野战炮和攻城炮之分。攻城炮的口径普遍要大过野战炮很多。野战炮又分为加农炮和榴弹炮。法国和西班牙的加农炮炮系包括:4磅炮(后为6磅炮取代);8磅炮和12磅炮。英、普、俄、奥四国的加农炮则包括:3磅炮;6磅炮和12磅炮。需要说明的是:法国的磅要比英制的磅重约10%,所以法军的12磅炮是当时战场上最重的野战加农炮。拿破仑十分钟情于12磅炮,爱称其为“漂亮姑娘”(法语bellesfilles;英语译为beautifuldaughter,按英语的意思应该是‘漂亮女儿’),这也是法军中12磅炮较多的原因。
据测算,当时不同火炮发射弹丸的炮口初速差别不大,但由于大口径火炮弹丸较重,动能较大,射程自然也就要远些。法国的12磅炮和8磅炮以及反法联盟方面的12磅炮有效射程约为800~900米,最大射程2000米左右。法制的6磅炮及联盟方面的3磅、6磅炮有效射程500~6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左右。可以看出,联盟方面的炮兵无论是射程还是火力都要弱一些。为了对抗法国炮兵,英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引入了9磅炮。这种炮在射程和火力上都近似于法国的8磅炮。
当时的榴弹炮炮身较短,炮口初速低于加农炮。仰角较高,弹道呈明显抛物线。有效射程较加农炮短,约为400~500米。法国和英国的榴弹炮按口径分类,法国装备6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英军装备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弹炮。其他欧洲国家则按照弹丸重量分类,种类繁多,就不一一叙述了。
无论是加农炮还是榴弹炮,炮身都安置在一个两轮的炮架上。每门炮另有一个放置彈藥箱的前车(liber),也是两轮。运输时,炮架和前车连到一起,组成一个四轮马车,方便拖曳。不同尺寸的火炮要求拖曳骡马的数量也不同。法军的12磅炮,炮身、炮架连同前车重约2吨,依照地形要8~12匹马来拖。英军的9磅炮和法军的8磅炮要6~8匹马。较轻的6磅炮和榴弹炮也要4~6匹马。骑乘炮兵强调速度,所以通常取上面马匹数量中的最大值。
骑兵部分提到,骑兵攻占敌方炮兵阵地后会破坏装填工具。第一个是炮刷(sponge),顶端包裹羊毛,蘸水后用来熄灭炮膛内残留的火星;第二个是干炮刷(op,猫扑!!),洗干前面步骤留下的水分;第三个涡状的钩子是用来清除炮膛内可能残余的纸片或纤维的(因为当时火炮的装药都是用纸或法兰绒包裹);第四个是装填杆(raer);第五个是点火棒(portfire),棒的一端是一个纸卷,内含慢燃物质(火药,硝石,硫磺和亚麻油的混合物)。
炮兵的编制
拿破仑时代,炮兵的基本单位是炮兵连(battery)。不过这些炮兵连的使用权都集中到军,乃至最高指挥官手里。战斗中,上级指挥部门基本会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连对其进行火力支援。法军虽然以6个炮兵连编组为炮兵团,但是炮团的每个连也都要配属到师一级单位。这种集中管理使用炮兵连的手段为当时的各国军队所接受。当然,拿破仑、惠灵顿和查理大公都曾经尝试过将一些轻型火炮直接配给团,甚至团以下单位。但是,由于此种办法自由度太大,很不利于集中炮兵火力,最后还是改回原状。
野战炮兵又分为徒步炮兵和骑乘炮兵。徒步炮兵没有什么过多可讲的,炮手基本都要徒步行军,高级炮兵军官或年龄较大的低级军官允许骑马。当然,也有炮手骑炮车拖曳马匹的记录。
普鲁士的威廉大帝创立了最早的骑乘炮兵,还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飞骑炮兵”(flyingartillery)。当时的法国军官在看到这支炮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后很受震动,但是法国仍迟迟没有组建骑乘炮兵。直到法国大革以后的1792年,法军中才出现了两个骑乘炮兵连。可是在那之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法军的骑乘炮兵发展迅速。到1807年,法军已经有6个团(36个连)的骑乘炮兵。1810年又建立了第七荷兰骑乘炮兵团。可以说,法军的骑乘炮兵,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装备水平都是当时欧洲最高的。英军中骑乘炮兵的比率也很高,参加滑铁卢战役的26个炮兵连中有一半是骑乘炮兵。根据手头的一个资料记载,1813年奥地利投入战场的42个炮兵连中只有13个是骑乘炮兵。滑铁卢时的普军17个炮兵连中有6个骑乘炮兵。俄军炮兵编制比较混乱,不好统计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比率和普军相仿。
各国炮兵连的火炮数量配置相差不大。法军的徒步炮兵为6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骑乘炮兵为4门加农炮和2门榴弹炮。英军,不分骑乘还是徒步,有的为5/1(5门加农炮1门榴弹炮,后同)有的为4/2。普军全部是6/2。奥军12磅炮连为8/2,骑乘炮连为6/2,轻型火炮连为4/2。俄军又是情况不明。因为12磅炮较重,所以骑乘炮兵很少装备12磅炮,而是大量装备6磅炮。
各国炮兵连的官兵总数从150人到200人不等。其中每门炮有炮手7名(法军12磅炮有8名),步兵若干,用来协助移动、调整火炮角度,炮兵连遭到攻击时还可进行必要的抵抗。7名炮手中,炮长通常由军士担任,一名点火手,一名装填手,一到两名负责搬运彈藥,一名负责蘸湿炮膛,最后一个不知道怎么翻译了(ventsan),姑且称之为点火口操作手,一会儿大家就明白为什么这样翻译了。如果只有一人运彈藥,余下一人在较后的马匹和“前车”的地方待机,听候命令。每两门炮会有一名中尉负责,整个炮兵连由上尉连长负责。
(二)彈藥类型及火力战术
拿破仑时代的野战火炮主要使用的炮弹包括:实心炮弹(solroundshot)、榴弹(onshell)、霰弹(canister)和榴霰弹(sphericalcase)。
实心炮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彈藥,约占各国军队彈藥配给和使用总量的70%~80%。这种炮弹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固体的铁球而已。相比其他彈藥,实心炮弹的最大优点就是加工工艺简单,材料成本也不高,易于生产和迅速补充。而且实心的炮弹穿透力很好。
在战场上,实心炮弹适于射击各类目标,不仅可以杀伤人员和马匹,而且可以破坏棱堡等野战防御工事。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所以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往往是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而队形单薄的步兵横队和骑兵则不宜于使用此类炮弹。据记载,实心炮弹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穿20排步兵的纵队。而且,在较硬地面上的跳弹仍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不过,实心炮弹的缺点也很明显:低平的弹道使其很难有效地打击位于山坡反斜面处的敌方单位。
榴弹外观也是球形,内部中空,有装药,利用爆炸后的破片杀伤对方。内部装药靠插在弹丸开口处的引信引燃。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reed)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的引信供使用。
由于榴弹不是靠弹丸本身的动能,而是靠破片的动能毁伤敌方单位,所以可采取较为弯曲的弹道,由榴弹炮发射。这就很好地弥补了实心炮弹的不足。除了用来对付山坡后面的部队,榴弹对开阔地上的各种队形的敌方部队均有相当的杀伤效果。理想的弹着点是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彈藥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