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咧,放心交给俺吧。”

    刘有柱用力拍了拍胸脯,然后上马而去。

    秦川又看了一眼太原城,也翻身上马调头回营。

    从那名扔油桶的守军身穿的盔甲可以看得出,那人是一名身份不低的将领,很可能就是太原参将李槟。

    他从俘虏那听说了,李槟此人血性刚毅忠勇无畏,且善待部下身先士卒,做出以身死抵挡敌军破城这种事并不出奇。

    只可惜了一条血铮铮的汉子,还有那三十几个同样悍不畏死的关帝军。

    其实大明并不缺忠勇武将,也不缺长于军略的武将,只不过武将在朝中根本说不上话,行军打仗又得听文官统调指挥,军中有监军太监的话,还得看阉人的脸色。

    上不能参与国策制定军略,下不能指挥作战,想吃一口粮饷得求文官恩赐,想挣一份军功全靠巴结文官。

    明末的武将,除了冲锋陷阵之外,毫无其他的用武之地。

    自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就渐渐变为文官主政,到了明末就成了这幅畸形的军政体系。

    一群没打过仗的文官指挥之下,那些武将再忠勇也无处施展,得不到朝廷器重、毫无地位可言、长期拖欠粮饷、赏罚不公、军功不明、文官阉人颐指气使……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明末的武将大多对朝廷毫无忠心可言,以至于流寇来了投流寇,建奴来了降建奴,行军打仗不卖力,贪生怕死卖友军,杀良冒功劫百姓,到最后又出了左良玉贺人龙这些个拥兵自重几成军阀的货色。

    若不是军政体系过于畸形,也不至于让流寇坐大,更不至于让区区十数万兵马的建奴入住中原。

    这个时候,皇太极应该在四处调兵遣将,准备入关劫掠了吧。

    得赶紧拿下太原,否则就来不及了。

    ……

    三月二十日,太原城被围半个月后,由京营、真定府和登莱兵组成的东路援军,终于沿着潇河逼近了榆次城。

    离城尚有五十里的时候,前方哨骑传来急报,前方忽然出现一支关帝军,万余兵力,步骑混杂,正快速迎面而来,最迟半日便到。

    统领这一路援兵的是崇祯刚刚任命为山西援剿总督的兵部左侍郎王家桢,麾下兵力共三万四千余,听闻关帝军仅有一万万余人之后,王家桢不慌不忙沉吟片刻,旋即下令大军分三部就地扎营,静候敌军到来。

    他们正处于河谷中,两侧是并不险峻的山岭,山坡较缓,可供骑兵驰骋上下。

    所以王家桢将所有骑兵都布置在两侧山岭上,再辅以部分步兵在山顶掘壕竖拒马,牢牢占据地利,他自己则率领中军主力坐镇河谷中。

    临近黄昏,关帝军到了。

    一万多兵力,就这么大喇喇地沿着河谷鱼贯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