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府书馆是仓库所改建,又经工匠们扩建了门窗,给地砖做了防水,采光很不错。书馆里面,一排排的历经过沧桑,斑驳破旧的书架散发出阵阵墨香,令人心神宁静。

    方长走上去,轻轻用中指指节敲了敲柜台,接着用不影响周围人的声音,小声笑问道:

    “你怎么不去上课?”

    手旁堆了几本借阅记录,正埋头在自己手中书里的陆绍元,听到眼前动静,立刻抬起头来。见到是方长,他明显吃了一惊:

    “是……方先生?好久不见,欢迎。”

    方长点点头,算是打招呼。

    他从包裹里面掏出了包来自西域的果干,递给陆绍元,然后又重复了一边问题。

    陆绍元礼貌地接过,致谢后回答道:

    “我们这些先生的亲传弟子,是不用去上课的,只需要按照老师给的任务学习。”

    旁边闻讯而来的兴庆府书馆管事乐东,也凑过来说道:

    “陆师弟是先生们的关门弟子,从此以后便不再收亲传,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学问上面,已经超过了很多进门比他早的师弟,自是不用再像同龄孩童一样上课。”

    指了指所处的书馆,陆绍元笑道:

    “而且这里才是做学问的好地方!典籍众多,平日里我也能随意取看,能够在这书馆里做事,实在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差。坐于一隅,却能够遍览四方,差不多是我辈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活计。”

    书馆里面的藏书又多了不少。

    似乎看到方长的目光,管事乐东略带些自豪地介绍道:

    “周边慕名而来借阅的人,每天有许多。还有些名宿捐出藏书,为此书馆特意新建了间房子,用来藏书。不过,书库扩充的大头还是阅览者们手抄的书籍。”

    “按照书馆的规矩,交不起阅览费用的,只需要用书馆提供的笔墨纸张,为书馆工整地抄上几本书,经过校对确认合格之后,便能抵消借阅费用。甚至有些家中不差钱的,也参与进来,读书人们以此为雅事。”

    “一般每部书,书馆里都会保留三五本,以供大家借阅,多余的部分,会被送到其他地方——有不少府县里有名望的读书人们,也效仿兴庆府,开上一家书馆,即造福桑梓,也显得当地文教有方,说出去很有面子。”

    “这些新开的书馆,对于能够用于补充书籍,很是渴求,尤其是那些珍本孤本的复制品,收到书馆的馈赠之后,他们往往还会还礼,有书的回赠些书,产笔墨纸张的回赠些耗材,资金充沛的回赠些银钱作谢仪。”

    “除此之外,书馆还联络各地,使钱购买那些馆里没有的印本,先生您上次留下的钱,也被用在了这里。”

    看了看周围,桌边、书架边上,许多读者或立或坐,还有的蹲在地上,有的捧着手中书籍如饥似渴阅读,有的端坐桌旁边念便记,还有的只是大致挑选后便拿在手中,准备借出去享用。方长笑道:

    “如此甚好,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