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安国公、同判大宗正事赵从古调任延州观察使,荆国公赵从谠继任同判大宗正事。

    因为大宗正司本就是宗室衙门,所以官员任命不需经过政事堂,所以被赵祯抓住机会就给撤换掉了。

    而在替换掉了这个执掌宗室大权的关键人物之后,赵宗全便失去了对于宗室的把控能力。

    于是赵祯便又一次在朝中提出,要再选立一位年幼皇子入宫。

    而朝中百官在经过这段时间冷搁置后,不出意外的是分歧越来越大。

    有不少人开始靠向了赵祯这边,毕竟这些天赵祯可是私下向他们诉了不少苦,打了不少感情牌。

    尤其是一起常年陪伴赵祯的老臣,他们与赵祯本就亲厚,也是体恤到赵祯膝下无人承欢的现状,实在不想为难赵祯,便勉强答应了此事。

    慢慢的,在朝堂之上,同意的声音已经能和反对的声音分庭抗礼了。

    于是所有人便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韩琦和欧阳修这两位大相公身上,看他们是要作何抉择。

    但这两人如今本来也已是离心的差不多了,欧阳修秉持沉默是金的态度,但其默认中还是偏向了赵祯这边。

    最后逼得韩琦只好亲自下场,可这事让首辅带头冲锋本就已经落了下成,在加上对面还有赵祯的偏帮。

    韩琦最终因为不能撕破脸皮,死保赵宗全,而导致在朝会最后,赵祯强压众意,最终通过了再立一位皇子的决议。

    于是这个拟定人选的工作,便交给了大宗正司负责,也就是赵从谠的手上。

    本来韩琦还想在这挑选的空隙,能给自己留些时间,找出应对之策。

    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切也早被赵祯给计划好了。

    就在第二天,赵从谠便提出了人选,那就是宋太宗赵炅的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先舒王赵允让之子,现年四岁的赵宗汉。

    而赵祯在听到名字之后,也是直接同意,便命人直接去传旨通报了,丝毫没有耽搁时间。

    但别看选的看似随意,但这个人员实际挑选的很特别,因为赵宗全也是舒王之子,说起来这人还是赵宗全的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呢。

    当然这皇家血脉,亲与不亲的也不是单以血脉远近就能看出来的。

    而且赵宗全离开赵允让身边的时候,赵宗汉都还没出生呢,两人也没那个兄弟情,否则赵祯也不会去选中他。

    只是随着这道明旨的下发,便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向了赵宗全,众人都在看他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

    不过其他人可以静静的看热闹,李皓就没有那么悠闲了,他得去一趟襄州,把人给亲自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