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最少有一百以上,其中还有一半是临时工。

    结果进屋一看,迎面是个大厅,占了两间屋,另外每间房大概两人左右,八间屋加起来才十几人。

    商务司比较忙,各房间门口都有人排队。

    大厅里有个小姑娘看到赵与芮几人进来,立刻迎上来,问他们办什么事。

    赵与芮说完后,小姑娘道,你们这种事,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其他人请在外面等吧,因为商务司地方太小。

    赵与芮立刻叫常遇春他们出去。

    小姑娘接着递给赵与芮一张表格,让他填相关身份信息,大元的联系地址,要出口什么机械,用来干什么的,机械图纸,还有定制厂家资料,包括曹氏,还要有曹氏的书面申请和保证。

    后面的一些资料,曹旺已经给了他。

    他低头填着自己的资料,感觉这里办事井然有序,工作人员也很热心,比大元好多了。

    填完资料后就去排队,他这项排队人还好,前面只有四五个。

    赵与芮和前面的人搭了几句,对方姓柳,来自福建,主要是来采购车床的。

    东燕的车床比较好,柳老板来采购车床,专门造马车汽车等轴承。

    但老柳说,东燕防着大元,车床精度有三级,他们出口的是一二级,三级不肯出口。

    “国内造不了吗?我记得车床可是我大元先发明的。”赵与芮奇怪的问。

    “现在都是朝廷经营,那些人工资又不少,哪会用心做事?质量差的一比。”老柳道:“东燕这边都是民营,做工精良,我当然到这边来买了。”

    赵与芮默默的点头,这和明末有些相似啊,大明朝的火器质量差的一比。

    当然,大明火器质量差,那是工匠待遇不好,大元质量差,那是他们做好做坏一个样,反正钱不会少。

    “最好的工匠也都到东燕来了。”老柳道:“我认识国内一个机械厂的老工匠,八十多岁了,当年是朝廷第一批打造车床的老工匠,十年前被挖到东燕,现在还是当地的顾问。”

    赵与芮表情一愣。

    当年第一批车床就是在他的指导和英明领导下打造的,参与的工匠他几乎个个都没认识。

    没想到大部份人最后都来到东燕。

    逆子赵绎只关心他的皇位,对全国的经营和建设毫不关心,大元到今天的地步,逆子赵绎绝对是最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