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元是代表李鄌过来跟杨一清商议战术的。
跟之前不同,现在的崔元,更好像是李鄌这路人马的领袖,甚至连武安侯郑英都愿意归他调遣,不为别的……就在于之前崔元那一仗打得太用勇气,成为全军的楷模,在郑英看来既然都是朱晖派出来的先锋人马,跟崔元混,比自己单干更好。
回头计算功劳的时候,郑英和他的两千将士或还会多捞点好处。
“杨巡抚,在下认为,为今之计是要阻截鞑靼北渡黄河,应该在北岸设伏,并前夹击,逼鞑靼人只能沿着黄河从南岸往东北边撤走,再设法靠保国公等各路人马将其合围……”
崔元一上来就给杨一清展现了他的“鸿图大志”。
杨一清听了这话,自然心里是不乐意的,我是上奏表彰了你在石沟城一战中的战功,但不代表我认同你的战术,更不会听你的调遣。
一旁的张僩是老狐狸,一看这架势,便笑着插话道:“崔驸马,说得容易,现在咱想过河都不易,黄河水现在已经涨了,对面又没可派的兵马阻截,你不会是想派出一路人马先行渡河吧?谁去?你们去吗?”
崔元道:“张公公,在下的意思,过河的人不需要多,只要拿出几门火炮,对着河面轰击,鞑靼人便不敢过河。即便有过河的,只要用一些威武天火药炸几个点,他们甚至会退回到南岸。”
“太想当然了吧?”张僩有些气恼。
遇到个理想主义的领兵人物,本还以为你是个英雄,感情是因为你无知无畏啊。
崔元还以为从杨一清这里得到了认同,笑道:“在下也正是此意。”
“张公公,不能如此说。”杨一清随即阻止了张僩,“崔驸马有如此勇气,堪称大明军将的典范,本官也当配合。这样,宁夏上游哪里有船只暂时可以借调,都可以告知,但刻不容缓,此战或在明日午前就要打响。”
众大臣入宫。
打了胜仗,这是最关键的,至于胜果如何,听我给你们慢慢道来,如果有旁的事情要上奏的,请靠边站。
张周道:“起来晚了一些,也是为应付陛下的召见,详细研究一下鞑靼人可能撤走的路线,以及提前做好一些预案。若是鞑靼人继续扰边的话,也要提前防备不是?”
众大臣已经早早到来,还没到入午门的时间,众官员尚且在等候,而当天刘健这边有一人正在与他商议事情,是吏部尚书马文升。
郭鍧为难道:“前面的路,都被鞑子给堵了,几千几千的方阵,光靠夜不收已经不能知悉河岸的情况,除非要等到天明之后。目前看来,好像……还没渡河。”
杨一清道:“此战凶险,渡河的将士可说是冒险一战,若马匹不足,甚至连撤兵的机会都没有。崔驸马可要想清楚。”
“宁夏刚奏捷了。”
奏捷……
杨一清道:“用轻舟皮筏,马匹是过不去的。”